扁平髋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wiki百科常崴脚,真的只是脚的问题
TUhjnbcbe - 2021/5/19 22:49:00

常崴脚,真的只是脚的问题吗?

作者

Mary

编辑

Janice,嘉曦

福特钠斯国际小组出品

相信大家都喜欢看维密模特走秀,看着满屏大长腿的确养眼,但美人们穿着高跟鞋披着大翅膀也是有风险的,比如我们都知道的两位维密天使,吉娘娘和奚梦瑶就在舞台上崴过脚。其实,除了穿高跟鞋和地面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崴脚,但是崴脚真的只和脚有关吗?

我们常说崴脚,其实就是踝关节扭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运动损伤。

我们崴脚以后,可能会出现肿胀,疼痛,红肿温热,一触就痛,踝关节不稳定甚至无法承受自身重量等症状。严重的损伤会导致骨头移位,产生踝关节畸形。站立时全身重量都压在踝关节,行走时踝关节的负荷更是体重的5倍。

我们在行走时速度不同,足接触地面的平面也不同,既需要稳定性(stability),又需要活动性(mobility)。作为距离躯干最远端,最下端的关节,踝关节身负着艰巨的任务。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踝关节由26块骨头2块籽骨,以及很多小关节和韧带构成。

同时崴脚和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行走的过程。

在步态周期中,站立期需要维持一个足弓的稳定,摆动期的距下关节处于正中位置上,足跟接触地面时(heelcontact),足外侧触地,吸收地面对其的反作用力,足处于旋前位置上距下关节在负重反应期时会内翻约5°以抵消地面传来的反作用力以及承接由胫骨和距骨传来的体重,在足跟着地时内翻2-3度,随后跟骨会逐渐外翻直到站立中期为止。支撑中期到支撑末期的开始阶段内翻状态不会改变。支撑末期的后期会出现距下关节约2°的外翻,直到摆动相早期距下关节才恢复休息位。

小腿三头肌即腓肠肌、比目鱼肌附着在跟骨上。

腓肠肌起于股骨内、外髁后侧,比目鱼肌起于腓骨后侧近端1/3及腓骨头与胫骨后侧,二者都通过跟腱止于跟骨粗隆。

跟腱作为人体最粗的肌腱,对踝关节和距下关节的活动影响很大。

小腿三头肌的收缩通过跟腱令踝关节完成跖屈动作,腓肠肌跨越膝关节和踝关节,可以产生较大的跖屈力矩,其内在由快收缩肌纤维组成,在跑步及跳跃等时发挥巨大作用。

比目鱼肌仅跨越踝关节,由慢收缩肌纤维组成,在姿势维持等耐力活动中发挥巨大作用。远端固定时,比目鱼肌收缩会使胫骨后移,表现为膝关节伸直。因此,当股四头肌无力时,常常出现比目鱼肌代偿伸膝的现象。

崴脚虽然是踝关节损伤,但踝关节和上面的膝关节、髋关节构成了下肢运动链,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重力通过距骨传给足部,距骨在身体重力线的内侧,接触地面的时候通过足弓旋前来吸收地面对踝关节的反作用力。下肢过度负荷会造成足弓塌陷,也就是旋前,足弓每旋前一度,就会造成胫骨向内旋转一度,因此过度的足内旋小腿会向内旋转,而大腿会向外旋转,骨盆旋前,继而腰椎会向前弯曲(hyperlordosis),腰椎向上影响到胸椎,会导致驼背(thoracickyphosis),颈椎前弯(cervicalhyperlordosis),我们的大脑控制躯体去寻找一个平衡而稳定的姿势,为了维持这个姿势会导致自动代偿的出现。

从头到脚任何部位的一个错误的模式都会令其他部分的代偿,因此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不仅仅影响踝关节,还会相继产生膝,髋和脊柱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过于旋前(扁平足)的膝关节来说膝外翻造成髂胫束紧张,膝关节外侧压力增高,股胫关节扭转应力增加,膝关节内侧软组织拉力增加,产生疼痛。髋关节单侧旋前,导致一侧腿长,双侧旋前导致骨盆前倾。很明显,下交叉综合症的症状出现了。骨盆前倾带来了腰椎前屈,导致了腰痛和骶髂关节疼痛的症状。同理,如果过度旋后的话,外侧的踝关节疼痛,根据运动链向上传递外侧膝关节软组织拉力增加,产生疼痛,髋关节也产生疼痛。

除了踝关节本身结构上的特点,提升肌肉力量,本体感觉也是和崴脚关系密切的一部分。

本体感觉功能减退会影响姿势控制的能力。我们应该在任何姿势或活动中达到或恢复平衡状态,维持一个支持面(baseofsupport),使中线可以作用于身体的中心。改善姿势控制的能力,保持平衡,可以有效减少踝关节损伤风险。

END

更多信息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wiki百科常崴脚,真的只是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