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
我们真的懂关节吗?
导读:医学,就是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关节系列篇是整复康线上的开篇,我们将从关节为起点延伸,共同学习读懂运动原理。
骨盆的演化:
人类从开始以双足步行后,身体上的骨骼就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而骨盆更是剧烈改变的部位之一。
四组步行的哺乳类动物其骨盆为脊柱的延伸,呈现伸长状,担负着保护背部的角色;腿部与骨盆呈直角,就像是桌板与卓角的关系。
而人类的骨盆因为不在需要担任保护背部的角色,因此骨盆(髂骨)逐渐退化,变短;认为髂骨缩短,能让站立时的动作更为俐落,所以人体的骨骼系统才会朝这个固定方向演化。髂骨若呈长形,就比较不容易做出旋转动作,且上半身的动作也会受到相当大的局限。
而人类的骨盆除了缩短外,也逐渐演化成如同器皿般的立体形状,如此一来,采取站立姿的人类才能利用骨盆来支撑内脏。此外,原本四肢站立时要靠头部、尾巴来维持平衡,但站立后多出了双手可用,所以维持平衡就逐渐变成头、手的工作。不再需要的尾部则逐渐退化,往前缩,最后演化成骨盆下方的尾骨。
一·髋骨是全身最大的不规则扁骨。
每侧下肢带骨各有一块,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出生时,这三部分被透明软骨分开。后期在髋臼中的软骨的Y形部分中彼此连接,青春期结束后,三个区域将融合在一起,之后逐渐软骨会骨化,两个髋骨在耻骨联合处彼此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即髋骨。髋骨上部扁阔,中部窄厚,有朝向下外的髋臼,下部有一大孔,即闭孔。左髋骨、右髋骨、骶骨、尾骨以及它们之间的骨连接一起构成骨盆。髋骨与股骨构成髋关节。髋骨是全身最大的不规则扁骨。
一·髂骨
(1)髂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构成髋骨上部。
1髂骨翼位于髋骨上部,较扁,略呈扇形,其上缘呈弓形,弯曲为髂嵴,髂嵴前端为髂前上棘,后端为髂后上棘;
2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下方各有一薄锐突起,分别为髂前下棘和髂后上棘;
髂后下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切迹;
3髂骨翼外面粗糙,称臀面,为臀肌附着处。
4内面光滑凹陷,形成髂窝,其下界为弓壮线。
5髂窝后有关节面,称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耳状面后下方的粗隆部为髂粗隆。)
6髂骨体厚实,构成髋臼的上部五分之二。
(2)两侧髂嵴最上位点连线平与第4腰椎棘突的高度。
(3)髂前上棘是骨盆宽度与下肢全长两个指标的测量标志。
二·
坐骨
(1)坐骨可区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构成髋骨下部。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五分之二。
(2)坐骨体的后缘有三角形骨突叫做坐骨棘。
坐骨棘和髂后下棘之间的弧形凹陷,叫坐骨大切迹;
坐骨棘下方的缺口叫坐骨小切迹。
坐骨体向下延续为坐骨上支,继而转折向前方内,叫做坐骨下支。
坐骨上、下支移形处骨面粗糙肥厚,称为坐骨结节,是坐骨最低部,为重要骨性标志。
03·股骨
(1)股骨为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骨,约为身长的四分之一,分为一体两端。股骨上端朝向内上方,其末端膨大呈球形,叫股骨头。股骨头的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叫做股骨头凹,为股骨头韧带附着处。股骨头的外下方较细的部分称股骨颈,颈下为股骨体。在颈体延续处有两个较大的突起,外侧上方为大转子,内侧下方偏后为小转子。
两转子间前方有转子间线(粗糙的线状骨面),后方有转子间嵴。大转子在体表能扪到,它是测量自由下肢长的骨性标志。
退变中的膝关节系列(解剖篇2)
髋臼
(1)髋臼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的体合成。窝内半月形的关节面为月状面;窝的中央未形成关节面的部分,为髋臼窝;髋臼边缘下部的缺口为髋切迹。髋臼与股骨头构成髋关节。
骶骨: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分骶骨底、侧部、骶骨尖、盆面和背侧面,呈倒三角形,构成盆腔的后上壁,其下端为骶骨尖,与尾骨相关节,上端宽阔的底与第5腰椎联合形成腰骶角。骶骨盆面凹陷,背侧面后凸,以增加骨盆容量。骶骨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长而窄,女性短而宽,以适应女性分娩的需要。
01
骶骨
骶骨底前缘突出,称骶骨岬骶骨底上面的卵圆形骨面即第1骶椎体的上面,与第5腰椎椎体的下面形成腰骶关节。
底的两侧平滑,名骶翼。骶骨的两侧上部粗糙,为上3个骶椎横突相愈合所致,该部呈耳郭状,又称耳状面,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形成骶髂关节。耳状面下缘的位置多位于第3骶椎中部及下部,但可高至第2骶椎或低至第4骶椎上部。骶髂关节的高度并不直接与骶骨高度相关,高而长的骶骨,骶髂关节可以短,而低而短的骶骨,骶髂关节可以长。
骶骨的侧缘在骶髂关节以下窄薄部分为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附着处。骶骨盆面在正中线的两侧有两排骶前孔,每侧各为4个,由骶管出来的骶神经前支由此穿出。骶骨的后面粗糙不平,正中隆起为骶中嵴,由第1~4骶椎的棘突连成,在骶正中嵴的两侧,各有一条断续的骶中间嵴,由各骶椎的关节突连成,在每侧骶中间嵴的外侧各有4个骶后孔,骶神经的后支由此经过。在每侧骶后孔的外侧,各有一条断续的骶外侧嵴,由各骶椎的横突构成。如骶骨下部与第1尾椎相愈合,则有5对骶后孔;骶骨底如与第5腰椎愈合,亦可形成5对骶后孔,如为4个骶椎,则只有3对骶后孔。盆面的4对骶前孔经椎间孔与骶管相通,穿过上4对骶神经前支。
骶骨后面上下部,各有一缺损,名腰骶间隙和骶尾间隙,蛛网膜下腔麻醉和骶管阻滞可分别由此两间隙进入。
骶尾间隙成“八”形,也称骶管裂孔或骶管裂隙,系由于第5骶椎两侧椎弓未愈合、椎板和棘突未发育所致,其位置可存在变异,有的在裂孔的尖端有向下伸延的骨片,将裂孔分为左、右两半,或有些小骨片凸向腹侧,裂孔被分隔,或骶管裂孔两侧缘向腹侧生出一些小骨片,互相相连成两个小孔,或骶角不显而几乎无裂孔。
所有这些变异都会在骶管阻滞麻醉时造成障碍。两个间隙的表面均为一坚厚的纤维膜所覆盖。骶骨的高度与骶椎数目有关,由于腰椎或尾椎的移行,骶椎的数目可能增加。如骶骨含有第5腰椎时称腰椎骶化,腰椎骶化可能完全,也可能不完全,通常一侧发育不全,或仅横突融合而腰椎体与棘突仍分离。第1骶椎一般与第5腰椎形成单岬,但可同时与第2骶椎又形成一岬,构成重岬。如出现腰椎骶化,第5腰椎替代第1骶椎与其上位腰椎,即第4腰椎形成一岬,又与其下一椎骨,即第1骶椎形成一岬而构成重岬。
骶管骶管在骶骨体的后部有一扁平的骶管,前后借骶前、后孔与外界相连。下部开口于骶管裂孔。蛛网膜下腔至第2骶椎部即终了,故骶管裂孔处药物注射一般不会有直接注入硬膜囊的危险。
尾骨
尾骨尾椎无椎弓,故无椎管。尾骨下端尖,上端为底,其卵圆形关节面和骶骨尖形成关节,其间有纤维软骨盘。尾骨后上部的凹陷与骶骨相连部分称为骶尾间隙,在关节面后部两侧各有一尾骨角,相当于尾骨的椎弓和上关节突。尾骨底的后缘较前缘为高,朝前下,它的前面稍凹,平滑,后面突出并粗糙。尾骨的形状可有很多变异,两侧可不对称,其曲度可前弯,或向一侧倾斜。
怀孕对关节松弛度影响
在怀孕期间,女性的身体会接受到大量的松弛激素,此激素借由增加骨盆韧带的柔软度来为生产做准备。因此,骨盆的骨头很有可能会移动,可能产生骨盆骨头的排列不良,特别是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
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医学知识文化,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小康联系协商。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