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犬无论是作为体式过渡中的串联,还是高峰体式之间的调息,都是在课堂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体式。婴儿式手脚之间的距离不变,只是将脚趾最大限度的回勾,脚趾推地,直接推起到下犬式,基本是每个人下犬时手脚之间的最佳距离,对于不能很好把握下犬时手脚之间距离的初学者尤其适用。当然,如果从下犬式到斜板式,就需要将双脚向后挪动一个脚掌的距离,才能保证在板式时,身体有足够的空间做伸展,这样长距离的下犬对身体的整体要求会高一些,也会更容易找到手脚之间位置不动,但力量不断集中、身体不断轻盈的感受。山式中肩关节回到肩窝中,做顺位上的伸展;颈曲、腰曲的生理曲度;双脚分开与髋同宽时,膝窝伸展但不超伸,膝盖和脚趾一个方向;足弓上提,脚踝内侧外侧同等伸展等,在下犬式中是最容易丢失掉的。手掌和脚掌的轮子用力下推,将力量通过手臂、双腿传递,并汇聚在骨盆处,保持下腹有启动、内凹感觉的同时,让坐骨有被拎高的感觉。这时需要启动腹部核心,将肋骨吸回到背部方向,感觉两侧肋骨下角在不断靠近,整个胸廓的维度是不断在变小的。保持着这个感觉不丢,下腰下腹及骨盆区域的顺位就有了。此刻整个躯干和双腿是从骨盆区域长出的,让双手、双腿从骨盆区域开始,斜插入地板,牢牢扎根,也是防止双手向前滑动的最有效方式。让手臂收回一点点,感觉肱骨头和肩窝是稳定相连而有空间的,在此基础上再做手臂躯干的伸展,而不是一味的让肩关节像脱臼的状态似的做伸展。这样双臂是有一个向中轴线聚拢的力,帮助上背部饱满。为了保持颈椎的曲度,眼睛基本会看向膝盖同高的方向。进入体式后,足弓是非常容易塌陷的,调整好双脚与髋同宽后,先从双脚之间从脚趾去观察脚跟,如果看不到脚跟的内侧缘,证明双脚彼此是平行的。接下来通过调整足弓去平衡脚踝内侧和外侧的同等伸展,同时保持双膝是面向脚趾的方向。当你调整好足弓、足踝、双膝三者之间的平衡与稳定后,再感受一下双腿的力的走向。感受一下双腿立体感的最中心的位置,是否像是有一根丝线,从脚跟的中心提向了大腿骨的中心,这些感觉都有了,骨盆两侧就会有卷向中心轴的感觉,帮助下腹的内凹,同时骶骨后侧是展宽的,腰椎是舒适的伸展的。下犬只是在山式的基础上,从髋关节处做了折叠,并没有丢失上身和下身的顺位,因此腰曲依然是存在的。但倒“V”字型,会导致腰曲的丢失,所以在练习中用自身的切身感受,找到下犬的内在顺位,胜过外在倒“V”字型的姿态。以上是在下犬式练习中,较容易被忽视,但又很重要的小细节,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