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髋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完小孩骨盆变宽还回得去吗健身Gir [复制链接]

1#
听许多朋友说每生完一个孩子,脚就会大一号,这一大就无法回去了;等到自己生孩子后,脚的尺码还真的活生生大了半号!不知道,生过孩子的女性们,是否也有这样的状况?脚为什么生完孩子就变大了?听起来像是不可思议的都市传说,却活生生地上演着……而且你可能还会发现,不只是脚变大了,同时骨盆也变宽大了,爬楼梯都是大腿前侧酸溜溜,练深蹲臀部真的没感觉!怀孕过程中,其实你的脚就可能随着宝宝成长、体重变重,而越变越大了;这边的变大指的不是水肿,而是真的变扁变长,其实这都与女性在怀孕过程中的「骨骼力学」变化有关。左侧:脚尺码较小|右侧:脚尺码较大怀孕为什么脚会变大?首先先给大家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足、腿、髋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运动与日常生活中,动作要看的是「整体连动性」,简单来说,髋部的变化,也会导致足部的变化。随着孕期周数越多,骨盆前旋转越多,带动腿部与上半身的位置都会改变随着孕期体重变重、子宫变大变重,骨盆要容纳子宫开始变得往前旋转,足部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倘若平时没有运动习惯、没有足够的肌耐力去对抗这些转变,那么足部形状、身体骨骼结构都会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我们必须先来了解足部骨骼解剖,总共由26块骨头、57个关节所构成。怀孕时随着周数越来越多,身体会分泌更多的「松弛素」帮助未来自然产时能顺产,松弛素水平可能比起未怀孕时高出10倍;松弛素会让身体的结缔组织变得更有延展性,这意味着关节与骨骼之间会变得更不稳定,譬如骨盆更容易变宽、过度旋转,这时候如果肌肉耐力较差无法长时间把身体维持在良好中轴位置上,身体就很容易处在变形的位置上。最常见的就是骨盆过度前倾(因为子宫一直增生与变大),骨盆变得不稳定,接着影响大腿与小腿骨头往内旋转,足部开始发生后天足部坍塌,呈现膝盖过度内夹、外八的姿态。我们的足底是可以多方向活动的,因此单纯的变成外八,也不是只有在单一平面改变,而是多平面动作同时发生,此时会同时发生足部外翻、外转、足背屈。骨盆前倾,也会带来大腿、小腿、足底骨骼相对位置的改变这时候以身体肌肉来说,因为骨盆过度前倾,臀部与腿后肌肉会变得较没有力气也难以发力,身体过度倚赖大腿前侧来进行日常生活使用,所以常常觉得紧绷,爬楼梯也都是大腿前侧酸;最左边:足弓坍塌,呈现后天扁平足,是最容易发生在怀孕与产后的足部状态足部有一块重要的骨头叫做「距骨」,是人体中唯一没有肌肉连接附着的骨头!偏偏它又是个要角,连接了小腿与脚掌,在没有肌肉支撑下,很容易因为突然的体重变多、上部身体偏离了中轴姿态,往下的重量压力导致距骨偏移位置,造成后续更多身体骨骼结构上的改变;孕妇妈咪族群,正是这样的族群之一。距骨没有肌肉连结,很容易随着不良姿势动作,时间日积月累下位移,导致脚踝活动度变少怀孕中如何维持足部结构形状?因为身体的激素改变、体重变重都是必然,甚至骨盆过度前倾也无法避免,那么由肌肉维持体态观点来看,训练肌肉耐力来尽量对抗改变,让改变的范围缩到最小,就是很重要的事情。身体都是连贯的,深层腹部肌群(腹横肌)连结着骨盆,只要腹横肌够有力量,就能维持骨盆的稳定性,避免骨盆旋转过多,造成后续的足部骨骼位置变化;比如躺姿的僵虫式,就是训练腹横肌肉与骨盆连结,非常安全与容易操作的动作。臀部与腿后肌肉也要经常训练,才能维持髋关节因为松弛素导致的不稳定;从图片可以看到髋关节上有许多韧带连结,随着松弛素让这些韧带延展性变高,势必要有强壮的肌肉,帮助维持骨盆与其他骨骼的连结,否则很容易出现各种酸痛与骨骼结构改变。臀桥是属于能够同时训练到腹部与臀部后侧的运动,对新手妈妈而言也比较容易操作,不容易受伤。从足部训练观点来看,训练足部能够维持住足弓、不坍塌、不外八,也能由下往上改变身体骨盆位置;缩族运动就是很棒的运动训练了。产后还有希望让脚变回来吗?产后三个月左右松弛素会慢慢回到正常水平,所以产后当医生检查伤口愈合,确认可以运动了,就该早点回到运动状态,用矫正运动去帮助身体骨骼结构回到良好位置。但是即使已经产后超过三个月了、甚至产后很多年了,只要经过定期与有恒心的训练,也还是能够找回身体良好状态。我是在产后十个月才开始运动的。经过许多矫正运动与运动训练后,现在足部也回到少女时代的尺码,并且能后活用臀部腿后、腹部肌群们。所以只要开始,就能往好的地方改变,所有生产过的女人们,都可以改变身体,让身体活得更舒适、更自在、跟所有酸痛与你不爱的改变(髋骨盆啦、大脚啊啦….)说再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