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m.39.net/pf/a_4477514.html髋关节置换术发展简史:20世纪60年代初,现代髋关节置换之父——约翰·查恩雷(JohnCharnley)开展低摩擦关节置换手术,从而开创人工关节置换领域的革命。此前他所用的类似设计采用了一种较弱的材料聚四氟乙烯,并未获得成功。虽然使用了医用级聚乙烯,似乎可以获得良好的中期结果,但仍有相当多学者对金属-聚乙烯组合的耐久性持怀疑态度。McKee担心聚乙烯材料的强度,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研发金属对金属髋关节置换。许多学者尝试其他材料替代聚乙烯,年,巴黎人Boutin实施了第一例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
鉴于其硬度和耐刮擦,氧化铝是一种优异的关节面材料,这在当时就如今天一样被意识到了。首例陶瓷全髋关节在髋臼侧用非骨水泥固定,而在股骨侧用骨水泥将陶瓷头固定于股骨柄。尽管氧化铝陶瓷的摩擦性能在应用伊始就备受赞誉,实践中仍存在问题。陶瓷材料非常脆,存在碎裂的可能。它们确实发生了,虽然并不很常见。陶瓷头与柄锥之间的骨水泥固定是避免两者之间因匹配不精确而造成应力过高的解决方案。然而,髋臼侧固定不牢常导致松动和疼痛,虽然由于缺乏炎性颗粒,很少观察到明显的骨质缺损。臼杯早期松动的解决办法有两大流派:法国派使用骨水泥固定氧化铝臼杯,而德国的Mittelmeier创建了一套新的系统,使用带螺纹的陶瓷臼杯,将其“拧”入髋臼。该系统同时使用压配式股骨假体,陶瓷头和股骨假体金属连接部的制造工艺也更加精确。制造工艺的改进使陶瓷头和股骨柄的匹配更佳,不必再使用骨水泥固定。随着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的进步,早期和中期结果改善,两大流派都获得一定程度的早期成功。与此同时,Charnley使用的聚乙烯设计仍持续蓬勃发展。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低摩擦关节置换术固定方式和材料的改进占主导地位。多数人认为假体失败由骨水泥导致,从而产生“骨水泥病”这个术语,为了规避术中骨水泥的使用,从而推动了非骨水泥假体的发展,并出现“组配式”髋臼,将金属臼杯植入后再将聚乙烯内衬打入锁定装置。承重功能和固定功能的这一重要分离,使得两者均可获得优化,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进展。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全聚乙烯髋臼假体的高失败率被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