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内卷与奇经形成机制
胚体形成过程中,胚盘边缘向腹侧卷折形成头褶、尾褶和左、右侧褶,扁平形胚盘最终变为圆柱形胚体。第8周末,胚体外表可见眼、耳和鼻的原基及发育中的四肢,已初具人形,也就是左右内卷核前后螺旋运动。
胚胎在左右前后内卷过程中,胚胎腹侧出现前后弯曲褶皱,在褶腺处将胚层分化支积压在一起,胚层分化支耦连发育出组织,这就是奇经腹部阴性经脉形成的原理。
(一)阴跷脉形成机制
在胚胎上隆褶皱过程中,中胚层逐级分化出三条分化支,轴旁中胚层,间介中胚层,体壁中胚层与外胚层体表上皮质分化支耦合形成组织,外胚层发育成皮肤,中胚层发育成体壁肌肉,血管和骨骼;在以后的内卷过程中,前后左右分化拉宽了面积,在腹部分别形成前后三条分化带,就是阴跷脉,阴维脉,太冲脉,最后内卷对合形成任脉。
第一条分化线是胚层内卷刚开始,轴旁中胚层与体表外胚层分化支耦合处形成的分化带,这条分化带后来形成的分布是起于足跟内侧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入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前段与内卷口咽的太冲脉连接,这就是《难经.二十八难》中描述的”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经脉循行路线。
(二)阴维脉的形成机制
第一条分化线阴跷脉形成后,胚层继续弯曲内卷,将间介中胚层分化支延伸至此,与外胚层体表上皮支耦合,形成一条纵贯前后端的分化带,由于头尾两个旋体内皱的原因,将这条分化线褶皱成弯曲形态,这条分化带就是古中医中说的阴维脉,具体分布位置就是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到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合于督脉。《难经.二十八难》中描述为“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三)冲脉的形成机制
胚胎在形成阴维脉之后继续内卷弯曲,体壁中胚层分化延伸到外胚层体表上皮支处,两胚层发生耦合形成一条纵贯前后的组织分化带,这条分化带的出现在胚层内卷对接缝的两侧,向里内卷与内胚层原肠分化支耦合,是原肠管形成前在体壁形成的一条分化带,因此这条分化线形成的组织与原肠胚连在一起,前连原肠口咽,后连原肠泄殖腔,这就是古中医说的“冲脉”机制,《难经.二十八难》中描述为“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四)任脉的形成机制
胎体内卷到最后,左右内卷体在腹部开始对接,中胚层开始发育出另一分化支:脏壁中胚层;在内卷对接过程中,脏壁中胚层不能再向外分化,最外分化部分与体壁中胚层在内卷对接处耦合,然后内卷向原肠管周围,分化延伸到各个脏器的外围形成内脏器官外的浆膜层,也就是后天生理结构体腔浆膜组织,内脏实质器官外层的浆膜都是属于这一分化支形成的;而体壁中胚层内卷在腹部中央位置开始对接耦合,由于左右内卷,前后内皱的胚胎运动形成,最后在脐带附近完全耦连,形成的组织就是与胎盘一体的脐带。
由于脐带和胎盘组织的形成与母体的循环系统耦连,胚胎不再单纯靠卵*营养滋养胚胎,而是靠丰富的母体体液来滋养胚胎,依此这条经脉的形成是胎生动物所独有的结构。胚体内卷最后形成的这条组织分化带就是古中医中所讲的“任脉”结构。《素问·骨空论》这样描述任脉的位置“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由此我们知道了古中医任脉发生学机制是人体胚胎内卷对接处形成的带。
作者:李茂春
编辑:李振明
愚一生之心血,旨在言传古之先贤大德之慧命也
本文为作者多年对中医经典学习思考,感谢大家扶正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