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医疗器械领域在半个月内诞生了两家“国资”企业。
2月24日,国药集团旗下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药器械)与GE医疗中国,在中国成立首个由中方(国资)控股的医学影像设备合资企业。月14日,国药集团旗下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有限公司(国药外贸)与医科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国成立首个由中方(国资)控股的放疗服务合资企业。
这两家“国资”企业的特点包括:
国资控股;依托双方在生产、创新、服务、渠道等行业经验和雄厚实力;主要针对基层医疗健康需求;让更多百姓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同时,有利于推动国际领先医药装备企业与国资央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未来这一创新模式是否会成为趋势?是否意味跨国医疗企业本土化内卷全面升级?
01
中国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难
国资+TOP外企,会是一场共赢吗?
医院“人满为患”,县域医疗机构“门可罗雀”,最根本原因是县域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仍然不高。
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关键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包括设备、人才等)。
县域基层需要高性价比、高质量医疗设备和更多医疗人才
为了让更多药械产品价格降下来,一系列*策纷纷落地,比如带量采购、DRG/DIP付费模式等;截止年底,中国推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已降低费用负担超过亿元。
截止年
已累计开展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包括冠脉支架、人工关节、脊柱类耗材,平均降幅超80%。省际联盟集采近70批次,横向囊括从专业医疗耗材(如神经外科类)到消费医疗产品(如OK镜、种植牙),纵向覆盖低、中、高端产品(甚至国产化率低于10%的领域)。
然而,医院意向量高的产品有“弃标”,而有的中标产品“医院意向量不高”。(医院欢迎)
比如
种植牙集采:
钛合金系统首年意向量士卓曼一家独大约占45%;而报价阶段士卓曼品牌弃标。
关节国采:
髋关节合金-聚乙烯类,天津康尔诺报出全场最低价元(降幅89%);上海晟实报出元(降幅88%)。而这两款产品,医院意向量为45个,后者仅为2个。
并不是外资品牌不愿意降价,而是受限于创新成本、供应链以及全球市场定价平衡等因素,产品降价空间需要更多增量。
高端医疗设备下沉与医疗人才下沉,犹如“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有一端突破或将带来连锁效益。
国产替代、内外资“融合”或将是新一轮内卷开始
目前国产替代是一大趋势,但是中国企业仍在一些核心部件领域需要更多融合、突破。
据MDCLOUD统计,年医用成像器械采购金额(.18亿)占行业采购总额的65.4%(+44.%)。
涉及品牌家,其中前十品牌占市场份额约8%,外资品牌占市场份额约6%,排名前三的品牌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占5%。
数据来源MDCLOUD,以上排名仅供参考,不做为真实市场情况
而在医疗设备各细分领域,DR(X光)、CT、彩超等技术较成熟市场,中国品牌份额已超过50%;而在MR、DSA、放疗等技术较先进领域,中国品牌份额仍然较低。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