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人工髋关节,许多患者关心它的使用寿命,根据一项调查,人工髋关节置换在10年后的使用寿命,达到了98-%,绝大多数患者10年后依然正常使用人工关节,并没有发生损坏或者脱位。
然而,不仅人工关节没问题,患者更关心自己过得怎么样?
日本的一个研究机构调查了46名患者,他们在到年更换了人工髋关节,当时的平均年龄60多岁,10年过去了,如今也都已经年逾七旬。研究机构另外招募了52名健康人(没有进行关节置换),两者进行对比,看看这些患者与健康人的区别在哪里。
肌肉力量:用手持测力计测量臀部到大腿的肌肉群力量(髋外展肌),髋外展肌对人体的平衡和运动起重要作用,并且避免膝盖外翻,实验连续测量三次,并且使用最大值。结果表明患者的肌肉力量比健康人低了9.5%。
单腿站立时间:双手放在臀部,单腿站立,每次60秒为上限,连续两次,取最长的时间。结果表明患者的单腿站立时间比健康人少了42.1%。
步行速度,要求被测试者尽可能地快走,结果表明患者比健康人慢了14.8%。
跌倒风险,在没有外力影响的情况下,询问最近一年内是否跌倒,跌倒几次,结果表明患者的跌倒的风险比健康人多了一倍。
总的来说,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在10年后,各项功能指标较健康人稍弱。这也说明人工关节毕竟不是原生关节,有些患者期望一模一样是很难做到的。不过除了单腿站立(这个姿势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少),患者可以达到80-85%的健康人的水平。
这次调查还发现,患者比健康人弱的原因,不仅在于安装了人工关节,更重要的在于不同的运动量。健康人的日常运动量普遍比患者高。反之许多患者在手术康复后,变得不爱运动了,导致体重增加,运动变得更加困难。有些人过于担心损坏人工关节,造成脱位。
然而统计数据是一个平均数字,部分患者的功能恢复得比较强,更接近健康人。
哪些人最弱?
并非只有人工关节那么简单,还有社会心理因素也在起作用,根据另一份研究报告,有三类人在关节置换后测试评分较低。
手术前身体差的,这些患者除了自身健康原因外,通常手术做得太晚,骨关节炎是渐进式的,虽然看起来发展缓慢,但很难逆转,关节畸形悄悄地发生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肌肉,韧带和关节囊会收缩,逐渐变得僵硬,肌肉力量也会下降甚至出现萎缩。这些情况如果已经发展恶化,不仅会导致置换手术难度加大,术后恢复时间变长,手术的远期效果也较难以保证。
女性,女性由于各种原因,较多的不愿意参加运动,身体的疼痛阈值较低,术后的疼痛感比男性强,有些女性不敢弯腰或者走太多路,担心人工关节出问题。与此同时,术前的期望值又普遍高于男性。
生活状况,生活状况好的患者明显比较活跃,手术后各项功能恢复较好,反之状况较差的则相对消极,由此看来,关节置换后的康复不仅有医学因素,还有社会心理因素。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Patients10yearsaftertotalhiparthroplastyhavethedeficitsinfunctionalperformance,physicalactivity,andhighfall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