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看到如果谁家孩子7、8个月会说话、会走路,父母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家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街坊邻居也羡慕这家生了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如果孩子到了2岁还不能完整的说话,路也走不利索,家长就开始忧心忡忡,害怕自家宝宝是不是有什么不正常。
研究表明:走路早的孩子在日后发展中也并不比那些走路晚的孩子有优势。当宝宝的平衡能力达到,四肢力量达到时,他就会走路了。而这个过程,每个孩子的发育又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八九个月就会走路了,有的孩子一岁多了才开始走路,有些孩子甚至两岁了才会走路。况且孩子的智商主要是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方面的影响,所以说孩子走路早晚决定智商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孩子走路早晚与什么有关?
1,个体差异
小孩子学步的早晚,是由体重、身体状况和学步的经历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有的小孩不到周岁就会走路,而且走的较稳,有的则不同,虽然身体状况也好,看起来天资聪明,也挺有灵气的,就是学走路较晚!其实,每个小儿的发育方式不一样,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这里指的是正常遗传,无论是学步、长牙、学说话的快慢、青春发育的迟早,还是身材的高矮,一般都与家庭遗传有关,父母小时候走路晚,孩子也大多走路比较晚。
2,兴趣不足
宝宝学走路时,若家中没有可供扶着走的合适家具,会让宝宝缺乏学步的兴趣;如果宝宝在学步中摔倒受伤或受到惊吓,也会让他惧怕和排斥学步。父母要多鼓励宝宝,提高他的学步兴趣和信心。再说了,医生说爬的时间越长对身体越好,因为很多细小肌肉,特别是胳膊,腿上的,只有在爬行的婴儿时期才能锻炼出来,爱爬的宝宝学会走路后会走得很稳,平衡感更好哦!
3,病理因素
如婴儿肌肉松弛综合征、先天性髋关节一侧脱位、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等病症都可能导致宝宝走路中心不稳或学步延迟。除学步晚以外,如果孩子在语言、精细动作及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也落后于同龄孩子,则应从肌肉关节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来考虑。但是,孩子若出现始终走不稳或超过18个月仍没学会走路的,就要及时带他去就医诊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