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光显微镜,一种光学研究设备,通过将普通光线转化为偏振光来对样品进行细致观察。这种技术能够鉴别物质是单折光性还是双折光性,为矿物、化学检测以及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医学领域,偏光显微镜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被用于观察体液、细胞乃至组织中是否存在晶体,并通过晶体的形态来推测其成分,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偏光显微镜下的世界五彩斑斓,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几种特定物质。其中,单钠尿酸盐晶体无疑是最为常见的,它正是引发痛风的关键因素。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时的关节液或痛风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量双折光性的针状物(图1A),这些晶体有时会被白细胞吞噬,但残留在细胞内的部分仍可被观察到(图1B)。图1展示了痛风石内容物在偏光显微镜下的检查图像,其中(A)显示了游离的单钠尿酸盐晶体,而(B)则展示了这些晶体被白细胞吞噬后的情景。此外,在关节液中发现焦磷酸钙晶体也是诊断假性痛风的重要依据。这类晶体在偏光显微镜下呈现为弱双折光性的长菱形,且数量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实验人员细心观察整张玻片才能得出准确结论。图2展示了假性痛风患者关节液中的焦磷酸钙晶体,在偏光显微镜下放大倍后的景象。此外,在关节液的偏光显微镜观察中,偶尔还会发现一些扁平的层状晶体,它们的角落呈现出缺口状,这些晶体实际上是胆固醇晶体,如图3所示。图3展示了关节液中的胆固醇晶体,放大倍后的景象。此外,在关节液的偏光显微镜观察中,除了焦磷酸钙晶体,偶尔还会发现其他类型的晶体,如胆固醇晶体。这些晶体的存在,对于假性痛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看图4。这是一位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甲状腺病理切片,经过刚果红染色后,切片中呈现出的不规则形绿色物质为淀粉样蛋白。这一发现提示我们,该患者可能存在淀粉样变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图4展示了一位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甲状腺组织,经过刚果红染色后的病理切片图像,放大倍。在切片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不规则形绿色物质,这是淀粉样蛋白的典型表现。这一发现为患者的淀粉样变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需进一步的临床评估和治疗。
紧接着,我们转向图5。这是一位髋关节置换术后形成假体周围囊肿的患者,其囊肿内容物在偏光显微镜下呈现双折光性条索状物质,经鉴定为聚乙烯髋臼杯脱落物。这一发现对于了解囊肿的形成原因及后续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图5展示了一位髋关节置换术后形成假体周围囊肿患者的病理组织偏光显微镜检测图像,放大倍。在风湿科领域,偏光显微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尽管在关节液中通过偏光显微镜找到单钠尿酸盐晶体并非诊断痛风的唯一标准,且关节液中无此晶体也不能完全排除痛风的可能,但无论是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还是年最新的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联盟的痛风分类标准,都明确将偏光显微镜检测关节液和(或)痛风石中的单钠尿酸盐晶体作为核心环节。此外,在假性痛风的诊断过程中,虽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但偏光显微镜下发现焦磷酸钙晶体无疑为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对于那些不典型炎症性关节病的鉴别诊断,偏光显微镜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