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及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其中,城市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通过筛查可以预防和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根据广州、上海、天津、北京对全市50岁以上及高危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结果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升高,通过筛查提高了早诊率,降低了病死率。主要方法包括根据年龄、家族史、粪便潜血检查等筛选出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内窥镜筛查。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它的转移特点也是会影响预后和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常见的结直肠癌会转移到肝脏上,其次是肺部。
那么肠癌会转移到骨头吗?答案是会的绝大部分的患者会发现,在我国的文章介绍里通常这种转移概率为6%-10%,而在骨转移的部位中,常见的多为脊椎、盆骨、肋骨等,并常常伴有肝脏转移与肺转移,这种但是往往发生率较低,文献报道的骨转移概率在6%-10%不等。在骨转移的部位中,最常见的依次是椎骨、骨盆及肋骨,对治疗及疗效带来极大挑战。那么肠癌骨转移早期会出现哪些临床表现呢?其中包括疼痛、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当转移至脊柱时可出现脊髓压迫或神经根压迫症状。疼痛出现较早,开始不易发现,多为骨转移部位的骨痛或放射性痛,逐渐呈持续性疼痛,可有下肢的放射痛。为早期明确诊断,可行CT或MRI检查,以及血清肿瘤指标检查。另外麻省医疗国际提醒您,可行PET-CT检查,明确全身情况,以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如果未明确病灶性质,可行骨穿刺,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灶性质及来源。
肠癌诊疗过程可能涉及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内窥镜等诊疗手段
肠癌骨转移的治疗主要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全身治疗主要有核素治疗、化学治疗、药物治疗。核素治疗对于缓解骨痛效果明显,并且对于病灶有直接的杀灭作用。
化学治疗对原发灶效果较好,而对于骨转移灶的疗效较差,应严格掌握化疗指征。药物治疗可对抗病理性骨溶解症,对抗高钙血症,降低病理性骨折发生的概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局部治疗包括手术、放疗。手术切除适用于缓解并发症,如脊髓压迫引起神经症状,治疗病理性骨折等。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术式。尽管转移灶对于放疗并不敏感,但放疗可缓解转移灶引起的疼痛,抑制肿瘤局部进展,使患者获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本文节选自《中华肿瘤杂志》年7月第37卷第7期
作者:中国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多学科管理骨安全共识专家组,中国肿瘤科相关专家小组(统称)
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与同龄健康女性相比,骨丢失进一步加速,骨折风险升高,使得病残率和死亡率增加。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具有骨丢失的多个危险因素,例如化疗和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inhibitor,AI)治疗等。AI能够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但同时也降低雌激素水平,因此,会加速患者的骨丢失,增加骨折风险。随着AI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应用AI的患者骨丢失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要。来自全国各地乳腺外科、肿瘤内科、骨科、内分泌科和妇科的多学科知名专家组于年讨论并起草了《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和处理共识》。
由于全球临床医师和专家对绝经后乳腺癌骨安全(骨丢失、骨质疏松、骨折)问题的重视和认识的不断加深,且年底SOFT研究进一步报道了经卵巢抑制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骨安全问题。因此,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于年组织乳腺癌骨安全相关多学科的专家共同讨论对年《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和处理共识》进行修订,并更新为《绝经后早期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相关的骨安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以规范绝经后早期乳腺癌骨安全的综合管理。
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的临床管理路径根据患者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的不同风险分级,推荐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图1)。
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的预治(一)改善生活方式
推荐每日至少30min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步行、跑步等;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戒烟戒酒;特别注意防止跌倒和身体猛烈撞击。
(二)补充钙和维生素D
绝经后女性应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以保持BMD。有研究显示,摄入高水平的钙剂可使骨质疏松发生风险降低20%,钙剂联合维生素D可使绝经后女性发生髋骨骨折的风险降低18%。摄入足够的钙剂和维生素D对于维持BMD至关重要。
1.钙剂:我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人每日钙(元素钙)摄入量为mg,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为mg,这是获得理想骨峰值、维持骨骼健康的适宜剂量。目前的膳食营养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取钙约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mg。适量的钙剂摄入可以减缓骨量的丢失,改善骨矿化。而钙剂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2.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对维持骨骼健康、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降低骨折风险有益。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吸收增加,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我国成年人推荐剂量为IU(5μg)/d,老年人因缺乏日照及摄入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故推荐剂量为~IU(10~20μg)/d。维生素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剂量可为~1IU/d,还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当钙剂和维生素D与双膦酸盐联合应用时,钙剂的建议剂量为1~1mg/d,维生素D的建议剂量为~IU/d。
(三)双膦酸盐的应用
双膦酸盐与骨骼羟磷灰石高亲和力结合,其特异性地结合到骨转换活跃的骨表面上,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骨吸收。不同双膦酸盐抑制骨吸收的效力差别较大,其对BMD和骨吸收的改善以及对骨折的预防力度均有不同。
1.口服剂型双膦酸盐:口服剂型的双膦酸盐包括阿仑膦酸钠、依替膦酸钠和利塞膦酸钠等。这类药物口服方便,但由于其使用时的饮食要求及服用后要求保持直立位等,使其长期应用的依从性较低,中止治疗率较高,且治疗提前中止往往与较差的临床结果(如骨折率升高)相关。因此,在选择口服剂型时,应注意患者的依从性,不能坚持服药者应及时调整药物。
2.静脉用双膦酸盐:静脉用双膦酸盐包括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钠,其中唑来膦酸最常用。已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唑来膦酸可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其中Z-FAST和ZO-FAST研究表明,应用唑来膦酸4mg,每6个月静脉注射1次,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AI相关的骨丢失。英国专家指南建议,在唑来膦酸治疗2年时应进行随访评估。比利时骨俱乐部指南和国际专家组指南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持续治疗至AI结束。有研究显示,唑来膦酸最长可使用至5年。口服双膦酸盐的用法与注意事项可参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年)。静脉双膦酸盐推荐使用方法为唑来膦酸4mg,每6个月静脉注射1次。
3.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双膦酸盐有一定的肾*性,静脉使用双膦酸盐时应定期监测肾功能,肾*性风险推荐通过血清肌酐水平进行监测,确保患者的血肌酐清除率>30ml/min。若肾功能出现减退,则酌情减少双膦酸盐剂量或暂停药物治疗。老年患者具有更高的骨折风险,使用双膦酸盐的需求更大,但在治疗前要考虑高血压或糖尿病导致的肾损害以及合并用药带来的肾脏负担,此类患者应密切监测。此外,在使用双膦酸盐时,还必须
年8月27日,拜耳公司宣布多菲戈?(氯化镭)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伴有症状性骨转移且无已知内脏转移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为此类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邀请到医院泌尿外科叶定伟教授、医院泌尿外科魏医院核医学科林岩松教授对镭-进行相关介绍,助力临床实践。
叶定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泌尿肿瘤MDT首席专家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前列腺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列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CSCO尿路上皮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CSCO肾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和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副医院泌尿肿瘤协作组(UCOG)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CSCO常务理事NCCN肾癌诊治指南中国版编写组副组长NCCN前列腺癌、肾癌和膀胱癌亚洲诊治共识专家委员会委员晚期前列腺癌亚太共识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前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国科金二审专家亚太前列腺癌学会(APPS)执行委员及年会大会主席亚太冷冻外科学会副会长《亚洲男科学杂志》(AJA)副主编《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疾病杂志》(PCPD)和《英国国际泌尿学杂志》(BJUI)编委
魏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及泌尿肿瘤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微创学组副组长及机器人微创泌尿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机器人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及泌尿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列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泌尿健康促进分会副主医院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峡两岸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卫生计生领*人才四川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及微创学组组长四川省泌尿外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四川省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成都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亚洲男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SCI杂志任编委,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常委编委获CUA“金膀胱镜奖”及科技部“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研究方向为泌尿系肿瘤及循证医学在泌尿外科的应用,发表SCI收录论文余篇
林岩松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西院核医学科主任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RAS/等项目中国协调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核医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科学普及分会甲状腺科普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副组长医促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治疗学组组长
骨转移是晚期前列腺癌治疗难点,现有治疗手段存在局限性
叶定伟教授: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患者初诊为晚期前列腺癌的比例更高。晚期前列腺癌治疗预后较差,单一治疗不能同时解决延长晚期前列腺癌生存和保障生活质量的问题,因此需要多学科协作,应用多种治疗手段进行治疗。骨转移仍然是晚期前列腺癌亟待突破的难点,而且骨转移的治疗也真正涉及到延长患者生存、改善生活质量的问题,目前的治疗手段中,内分泌治疗、化疗和放疗等均有各自的局限性,期待新型治疗手段如镭-的出现能够为国内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获益。
镭-治疗骨转移的作用机制
林岩松教授:镭和钙属同族元素,二者具有相同的理化性质。镭-是一种发射α粒子的放射性治疗药物,其活性部分模拟了钙离子,具有亲骨性,通过与骨骼中的羟基磷灰石(HAP)形成复合物,尤其是骨转移病理骨增生活跃的区域,从而达到治疗骨转移瘤的作用。镭-于年在FDA获批用于治疗伴有症状性骨转移且无已知内脏转移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Ⅲ期ALSYMPCA研究表明,镭-可改善患者的总生存期(OS),延迟首次症状性骨骼事件(SSE)的发生时间,这些都是锶-89等β核素治疗无法达到的获益,因此,镭-是首个带给患者“延长总生存期并推迟骨相关事件发生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安慰剂组相似或更低、且能改善生存质量”三重获益的骨靶向放射性药物,成为NCCN等国际指南中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的新选择。
镭-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优势及疗效评价指标
魏强教授:目前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主要治疗方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针对骨相关事件的骨靶向治疗,如锶-89、骨保护剂,可改善骨骼症状,但无法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二是针对肿瘤细胞的全身治疗,如化疗、内分泌治疗,虽然也能带来生存获益,但对患者骨骼保护和生活质量改善效果不一。镭-具有全新的作用机制,高能量的特点使其对肿瘤细胞有强效的杀伤作用,同时对肿瘤微环境(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也产生作用。镭-作用范围<μm,作用于局部,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骨髓抑制发生率低;此外镭-穿透力弱,易于防护,对医患及照顾者潜在危险很小。
整体而言,与现有治疗手段相比,镭-二者兼顾,既可改善总生存,又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在临床应用中操作简单,每4周接受1次治疗,在门诊即可完成。另一方面,晚期前列腺癌治疗中需要综合多个因素考虑,除了常规